欢迎访问c7娱乐官方(中国)入口-IOS/安卓通用版/手机APP下载
川气东送引总投资626.76亿元,是我国继西气东输工程后又一项天然气远距离管网输送工程。该工程西起四川达州普光气田,跨越四川、重庆、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上海6省2市,管道总长2170公里,年输送天然气120亿立方米,相当于2009年中国天然气消费量的1/7,全部达产后预计为中石化增加销售收入200亿元。
西气东输工程当年主要是以塔里木天然气资源为基础建设的,西一线的首站在新疆轮台县的轮南油田,末站在上海,主力气田是以克拉2为主“一大五中”气田。后来中亚气也作为气源,现在的西气东输二线输送的就是土库曼斯坦阿姆河盆地的天然气,今后新疆的煤制气也会成为气源之一。川气东送是将四川盆地的天然气资源通过管道输到东部,首站在普光气田,末站也位于上海。
商品天然气出厂前都要经过复杂的脱硫、脱水、脱烃等净化处理,气质都要达到国家相关标准要求,只是原料气所含其他成分有所不同。
川气东送工程对于优化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促进东中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1、川气东送将促进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目前,生态环境压力不断加大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受制于资源条件等因素,中国长期以来形成了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比例一直在70%左右。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带来了系列的环境和社会问题。煤炭燃烧形成的二氧化硫、二氧化碳、氮氧化物和烟尘排放约占全国排放总量的90%、72%、60%和70%,受酸雨污染的国土面积已超过1/3,不少煤炭矿区出现了土地荒漠化、地下水位下降等问题,区域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川气东送工程的实施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一问题,有利于促进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天然气是重要的优质清洁能源,据测算,燃烧同样热值的天然气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比煤炭少40%,比石油少25%。2010年,川气东送工程将形成120亿立方米净化气的输送能力,相当于每年提供超过1000万吨标准煤的清洁能源,每年可减少数千万吨的二氧化碳排放。
2 、川气东送工程将为区域天然气提供互联网式的供应
加强管网建设是保障天然气供应安全的重要措施。我国天然气输送管网总体上仍比较薄弱,除京津唐、长江三角洲和川渝地区已经初步形成区域性网络外,全国多数用气地区都是单一管线,天然气供应安全保障程度不够高。川气东送管线是继西气东输之后的又一条输往中东部地区的天然气管道。一方面,该管线的开通将有利于实现中东部地区气源供应多元化,增强资源供应基础;另一方面,川气东送管线通过与西气东输已有管线的相互连接,将有利于形成区域性联网供气的格局,实现更大范围的资源优化配置,此举对提高天然气供应安全保障,增强应对区域天然气供应风险的能力将有着积极的意义。
与此同时,川气东送工程的实施有利于从国内外两种资源的统筹利用方面保障能源安全供应。中东部地区尤其是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对清洁能源天然气的需求数量逐年快速递增。随着国际油价持续走高和LNG(液化天然气)需求迅速扩大,国际天然气市场逐渐转变为卖方市场,管道天然气和LNG价格不断走高,明显超出国内市场的价格承受能力,致使引进国外天然气资源的工作面临较大困难。川气东送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中东部地区自身掌握资源的能力,减轻了资源受制于人的压力,从而能够有效缓解国际油气价格高涨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3、 川气东送将优化沿线各地能源消费结构
我国一次性能源消费结构中,天然气的消费比例较小,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川气东送工程的实施将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这一局面。按照国家核准方案的供气要求,当川气东送工程2010年底总供气能力达120亿立方米/年时,供川渝天然气为40亿立方米,其中四川、重庆各20亿立方米;东送的80亿立方米天然气中,上海将获得12亿立方米,浙江15亿立方米,江苏18亿立方米,安徽4亿立方米,湖北6亿立方米,江西2亿立方米,中国石化沿江企业23亿立方米。川气东送工程建成投产初期,天然气在沿线地区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将提高1~2个百分点,每年可替代燃煤约2000多万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24万吨,并减少氮氧化物的排放。
到2006年底,普光气田的探明储量已经达到3561亿立方米,预计2007年底还可再调高一些探明储量,至少增加800亿立方米。随着中国石化油气战略的实施以及资金投入和科技创新力度的加大,2008年普光气田预计新增探明储量将达1000亿立方米,整个气田累计探明储量将增加至5500亿立方米至5800亿立方米。天然气探明储量的增加将为川气东送打下坚实的资源基础。届时,沿线各地省市的天然气消费数量将不断攀升,能源消费结构将不断得到优化。
4 、川气东送将加快西南地区自然资源向经济能源的转化
川气东送工程的经济意义在于它是一条将西南地区资源优势与中东部地区的市场优势有机结合起来的桥梁和纽带,工程建成投产后对缓解能源资源供需矛盾,促进西部与东中部地区优势互补、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一方面,川气东送工程有利于加快川东北地区天然气资源开发,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发展优势,是西部开发的“亮点”工程。同时,川气东送工程的实施将合理延伸天然气产业链,促进石油企业发展下游产业,从而带动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另一方面,天然气是清洁能源和基础能源,川气东送工程的建成投产将能够增加中东部地区天然气利用量,缓解资源和环境压力,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对中部崛起和东部跨越战略的实施同样大有裨益。
25米
由于川气东送管道中输送着高压、易燃、有毒的天然气,需与民房保持至少25米以外为安全距离,川气东送是指自四川通过重庆、湖南、江西、浙江,最后到达上海的一条天然气管道
“川气东送”管道主干线起自四川省宣汉县境内的普光气田首站,自西向东途经重庆市、湖北省、安徽省,浙江省、江苏省,止于上海末站,主干线路全长约 1702公里,管径为1016mm,设计输量120亿立方米/年,设计压力10MPa。
按国家发改委对“川气东送”项目的要求,普光气田的天然气除了将一部分天然气留用川渝地区外,主供苏、浙、沪三省(市),兼供湖北、安徽、江西三省。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沿线目标市场特别是江、浙、沪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多年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发展势头比较强劲。但经济增长依靠投资拉动的因素偏高,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现象突出,能源供需缺口逐年拉大,经济发展中能源制约和环境压力亦趋凸现。天然气的利用,将促进能源结构的优化,产业结构的调整,改善日益恶化的大气环境。
由于川气东送项目各目标市场的经济发展不同,天然气管网及其它基础设施建设不同,天然气使用的实际情况不同,导致各目标市场的天然气消费结构也各不相同。随着各省市主干管线的建设投产,管网的形成,各目标市场将形成多气源格局,且分别由不同的公司向其供应管道天然气或其它燃气。
(1)、管道敷设距离较长,水土流失总量大。川气东送管线总长2206km,距离较长,导致因工程建设新增水土流失总量较大。
(2)、跨区域多,地形地貌复杂。川气东送管线跨越4省2市53个县区,穿越地貌类型包括山区、丘陵、平原、沼泽和水网等。由于管道开挖扰动及回填,破坏沿线基本农田耕层土壤结构,并对周边环境产生影响;丘陵段开挖面及弃土弃渣极易造成新的水土流失;管道经过山地、沟谷和河道时,由于开挖,破坏了坡体支撑,极易引起崩塌、滑坡等重力侵蚀,堆积在沿线的弃土弃渣,易受暴雨洪水冲刷,淤积下游河道。管线多次穿越大、中型河流、公路和铁路,易于留下水土流失隐患。
(3)、水土流失成线状、带状分布。项目实施的建设区(作业带、站场、阀室、临时道路和阴极保护站等)一般只有10m-28m,加上直接影响区(建设区以外由于建设活动而造成的水土流失及其直接危害的范围)为水土保持防治的责任范围,其总体呈线装布置。
(4)、施工临时道路和伴行道路的修建带来水土流失。由于管道路由多为偏远地区,交通十分不便,必须修建临时便道以满足施工装备和材料进场需要。此外,为长输管道运行期的巡查、维护、和抢修而修建的伴行道路也产生水土流失。
(5)、建设周期长。川气东送管线建设工期可能长达28个月,其长时间的建设过程对水土流失的治理带来很大的难度。